都都文具

(都都文具官网)人才品牌缺失制约“文港”发展

时间:2014-4-8 11:18:50  作者:爱文具  来源:网络转载  查看:104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    十多年前,素以精明闻名于世的大批浙江商人,在当地政府官员的带领下,纷纷到进贤县文港参观学习;十余年后,文港传统的制笔业却被卷入一场与浙商争抢制笔业市场的较量。由于毛笔市场份额有限,而以中芯笔、圆珠笔、钢笔为主导的现代制笔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。头顶&ld...
    十多年前,素以精明闻名于世的大批浙江商人,在当地政府官员的带领下,纷纷到进贤县文港参观学习;十余年后,文港传统的制笔业却被卷入一场与浙商争抢制笔业市场的较量。由于毛笔市场份额有限,而以中芯笔、圆珠笔、钢笔为主导的现代制笔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。头顶“笔都”光环的文港,即便目前毛笔制造业仍占国内销售市场的70%,但文港并没有因为传统毛笔的垄断地位带来更多的利益。文港的故事告诉人们:如果制笔企业不在营销模式上等方面做文章,恐怕文港的“一支笔”的文化光环将越来越黯淡。令人欣慰的是,文港人正在极力寻求突围的空间。爱好文具
 
  辉煌过去
 
  笔不到文港不齐
 
  进贤文港,是一座写满笔历史的文化古镇,有着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底蕴。2003年,文港被全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“华夏笔都”称号。文港已成为中国毛笔制造中心,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%以上。晨光文具
 
  “你看,我们沿街的房子,大多数都是上世纪80年代,一大批靠做毛笔发家的老板盖起来的。”文港镇宣传干事周苏雁显得很是自豪。这里还诞生了“中国笔王”周鹏程。好得利文具
 
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,文港人开始走出文港,纷纷从上海等地进购大量的金属笔和圆珠笔,在文港圩镇上摆摊设点。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,文港人不再满足于这种微薄利润的现状,以一家一户的模式,建成了家庭作坊式的制笔厂。他们从外地进购金属笔的生产材料,以最原始的生产方式,为外地(主要是上海)制笔企业加工半成品。据称,此时文港大大小小共有2100多家笔庄,其中周坊村就有500余家,文港镇几乎每个村委会都办有笔厂,而毛笔制作更是一家独大,毛笔和金属笔的销售额,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%和50%,文港因此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笔生产基地,形成了“笔不到文港不齐”的聚集效应。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,文港人完成了从原始资本的积累到形成制笔产业链的过渡。
 
  文港制笔业所形成的“聚群效应”,不仅促进了文港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,而且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。据悉,早在上世纪末,文港制笔行业年总产值就达到了12.8亿元,其中出口总值2亿元,年产销各类笔60亿支,其间,文港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近4000元,而文港的城镇化达到50%。
 
  尴尬现状
 
  浙商厚积薄发抢占市场
 
  “聚集效应”的形成,立即引起了精明的浙商关注。文港的制笔业作为对外开放的一张文化名片,顺理成章地成了江西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。上世纪90年代末,一批接一批的浙商跟随当地政府官员赴文港参观学习。之后,浙商们在家乡纷纷效仿文港,融资办笔厂,而有些浙商,则干脆把资金带到了文港,以外商身份在文港投资兴业加工金属笔半成品。
 
  一位文港制笔业老板回忆,当时,浙商进入文港镇创办的制笔厂达20多家。依托全国金属笔和圆珠笔等文化用品集散地这一平台,这些浙商在文港赚了个盆满钵满。随后,精明的浙商开始陆续迁离文港,并纷纷在家乡创业办厂,在分析了制笔行业的前景后,迅速完成了抢占现代制笔市场的角色转换。
 
  而此时的文港人,还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,他们企业还只局限于手工式的作坊,不注重品牌的培育,工艺也相对落后,营销模式更是单打独斗。在浙江,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迅速崛起,把整个笔产业的零售终端市场占领。这样一来,文港当年繁盛时期拥有200余家的钢笔企业,受不了浙江营销模式的冲击,一夜之间仅剩下十多家,所剩下的企业也大都在惨淡经营。
标签:都都文具 都都 

文具网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收集\行业专家投稿\本站编辑撰写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客服联系,我们会及时删除!

©2012-2023 爱文具网 www.iwenj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! 浓香型白酒 冀ICP备15021849号